7月9日-17日,文学院2015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(壮语)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(瑶语)“南宁平话歌谣考察”志愿者服务队到南宁市平话区走访,采访当地唱平话歌谣的歌手,了解平话文化歌谣的发展状况。

在新秀公园,江南区江西镇木村的邓耀强先生展示了他自编自创的平话歌曲:“龙眼开花忘结果,峨眉月上望团圆。灯草回园来摘藕,郎心千望未成莲。”这是他根据老一辈人传下来的古调注入新词形成的短歌。他曾参加江南区举办的山歌比赛并一举夺冠,有着“江南区歌王”的称号。
志愿者们采访了南宁市民间文化艺术团副团长张栋汉。他从小学习平话并唱平话歌谣,他的儿子和孙子也都能讲平话和唱平话歌谣,以及家族有一本关于平话歌谣的家书。当谈及对平话歌谣的发展和传承问题时,张团长认为平话歌谣目前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,主要是缺少政策的支持。
7月12日下午,有群众自发地到石埠的河堤结群歌唱山歌。每到赶圩时,人们就聚集起来,开展以寻乐为目的的乡野民间活动。梁水英老人表示,在这个时候自己都到这里欢唱一阵,他们不仅有代代相传的民歌情调,还创作了不少歌颂共产党的歌谣。
7月14日,文学院2015级平话歌谣调查小组在南宁市江南区开展相关的调研活动,走访了民间艺术团张栋汉副团长和民间作曲家刘文学老师。
张团长提到,原本保存在南宁市江南区文化局的平话文化相关资料已经被撤销,这不利于平话文化的发展。他希望大学生能多学习区域方言文化知识,承担起传扬民族区域文化的重任,让平话歌谣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。刘文学老师向组员们展示了他创作的《宝鸭打随东海上》《企在青山望一望》和《改革开放世道好》三首歌曲。
7月17日,志愿者们采访了嘹啰山歌的传人刘正城,了解到关于新江镇的嘹歌传承和发展状况。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嘹歌文化,刘正城从小就培养孩子们学习嘹啰山歌的兴趣,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坏境。对于如何区别嘹啰山歌与平话歌谣,他说:“两种歌谣实际上表达的意思相同,只是语言和语调不同,平话歌谣比较平而缓,嘹啰山歌比较高亢急促。”
平话歌谣是南宁文化的特色之一,许多老一辈的人依旧热爱平话歌谣,他们将歌谣传承下来,并加入个人的创作,丰富了平话歌谣。